穿過古老宮殿中的一根根石柱,抬頭可見精細的紋飾;站在竹筏上順水而下,河道兩岸是金色飽滿的稻田……在浙江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一個栩栩如生的數字良渚古城正向觀眾們張開懷抱。
抬起雙臂,進入互動畫面。轉動右手,選擇場景。在“互聯網+中華文明”——良渚文明主題展,只需簡單2步,觀眾就可以進入時空隧道,而隨著對生活場景的選擇,體驗者腳下的走步機就開始運轉,體驗者的畫面實時出現在場景中,隨著一排竹筏,順流而下。兩岸水草茂盛,先民或躬耕勞作,或筑造房屋,或作坊手工。隨著走路速度的快慢,竹筏速度也相應變化。圍繞良渚莫角山遺址開展的數字空間復原,讓現場觀眾絡繹不絕。
“當觀眾選擇走進博物館項目時,還能夠看到每一件良渚文物的來源、介紹等?!敝袊鴩椅奈锞帧盎ヂ摼W+中華文明” 項目總策劃人與設計師、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城鄉創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松教授介紹,揮動手臂,大家可以直接選擇想要了解的“鎮館之寶”。
”宏大視覺沖擊帶來的古文明之美,利用了大屏幕和高精度場景渲染還原古跡,通過交互設備和深度相機捕捉摳像和動作識別,完成了觀眾與虛擬場景之間的交互?!爸袊鴩椅奈锞帧盎ヂ摼W+中華文明”策展團隊成員、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浙江大學城鄉創意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王勇超說,整個大團隊的科技力量助推了現場的盛大展現。
主題展的等候區還設置了地面互動屏幕矩陣,利用雷達傳感設備,捕捉人在地面行徑路線,自動計算觀眾所在地面坐標并聯動19個屏幕矩陣播放預設的高精度文物渲染畫面。觀眾可以從一張衛星地圖變換到不同的文物視頻,同時支持多人觀賞,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從各個角度講解文物內涵。
作為展覽的一部分,數字圖書交互系統以交互投影和觸動展示的方式展示了浙江大學出版社圍繞申遺工程出版的全套“良渚文明”叢書的精華,并配以視頻解讀,讓觀眾更加清晰地了解良渚故事?!坝^眾可以通過二維碼,直接帶走叢書,慢慢品讀良渚文明?!?/span>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創造出人與物交流的情境,更有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交流和傳承,也賦予中華文明新的活力。”中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說。
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王小松教授說:“良渚文明沉浸式體驗裝置則嚴格按照考古成果,以3D全息掃描方式復原,以實時摳像的方式,極大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感。”
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勇超介紹,這一套良渚文明沉浸式體驗裝置運用了體感交互、AR等技術,重建了五千年前的良渚全貌?;芋w驗由觀眾前方的動作捕捉攝像頭、后方的圖像采集攝像頭和地面的走步機來協同實現,可以現場體驗10個場景。其中,5個場景復原了當年的地貌和生活場景,另有5個場景以博物館形式展現良渚文化。“讓大地上的遺產真正‘活’了起來。”
圍繞良渚五千年文明,浙大團隊除了數字復原古跡,還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在現場,利用最新的5G通信技術,觀眾可以在移動軌道屏幕終端通過滑動屏幕,就能在大屏幕上流暢的觀賞浙大藝博館、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全貌。王勇超介紹,系統對接了博物館的現場視頻直連,實現了多館協同,線上辦展,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近距離觀賞到各個博物館收藏的精品內容。
為了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的精彩呈現,王小松教授組織相關團隊于今年3月開始策劃,學校多個單位參與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魯東明教授團隊負責總體技術研發,學校信息技術中心相關老師負責技術實施與保障,展覽還得到了學校社科院、浙大出版社以及張克俊副教授團隊等的大力支持,這一主題展是浙江大學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次詮釋與展現。
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如央視、人民網、新華社、騰訊、新浪等都給予了報道。